中文
企业动态

无接触胃肠检查技术助力消化防疫 航空总医院OMOM胶囊内镜临床病例分享

2020-05-19


"胶囊内镜是一种消化道可视化检查的无接触技术。受检者自行吞服一粒内镜胶囊,以每秒2帧的拍摄速度,拍摄消化道图片,并传到云阅片平台供阅片医生诊断。这种无接触技术是疫情中消化道检查的首选,缓解了特殊时期常规内镜检查的压力。"


——航空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张建国

OMOM胶囊内镜:无接触胃肠疾病诊查技术

①无需插管,诊查全程戴口罩,不存在医患之间近距离接触
②检查无需麻醉师、护士,只需一名操作人员,不存在多名医务人员与受检者的接触
③胶囊进入十二指肠后即可离开医院,采集图像将被上传到阅片平台阅片诊断,检查过程受检者不需要长时间的医患接触
④一次性使用,不存在不同患者间的重复使用造成间接接触,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OMOM胶囊内镜能减少消化疾病诊查过程中医患的接触时间、接触距离、接触次数、接触机会,从而降低新冠病毒的感染风险。这种无接触胃肠检查技术受到包括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在内的众多三甲医院的青睐。

配图2.webp.jpg

疫情期间靠吃胃肠药缓解消化疾病,造成消化道损伤的老年患者;因疫情推迟就诊,导致消化病情延误的患者纷纷到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就诊。考虑境外输入新冠病例给医院的压力,综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的相关指导意见,该院向就诊患者用OMOM胶囊内镜进行了无接触式胃肠疾病检查,以下为该院疫情期间胶囊内镜的经典诊查病例。


病例1:抗血小板药物导致的小肠出血
男性,70岁
脑梗死病史10余年,冠心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近期持续便潜血阳性,行胶囊内镜检查:见胃体糜烂病变,空肠多发出血斑点,
配图3-1.webp.jpg
配图3-2.webp.jpg
配图3-3.webp.jpg

胶囊内镜清晰显示服用氯吡格雷药物引起的胃肠粘膜损害。


病例2:服用阿司匹林导致的胃肠道出血

女性,90岁

主诉:肺感染合并消化道出血。出血前因合并冠心病一直口服阿司匹林。

胶囊内镜:胃内糜烂伴出血,小肠糜烂、溃疡病变。

配图4-1.webp.jpg
配图4-2.webp.jpg
配图4-3.webp.jpg

胶囊内镜清晰展示了阿司匹林药物对胃肠粘膜的损害导致的溃疡出血。


病例3:白塞病引起的胃肠道溃疡

71岁,女性

主诉:间断中下腹痛20余年,再发加重20余天;患者20年来长期反复中下腹痛,经常于当地医院治疗,效果欠佳,20天来再发加重;通过详细追问病史,患者经常出现口腔溃疡,曾因外阴溃疡行刮除治疗。既往有脑梗塞、巨幼红细胞贫血、胆囊切除术、双眼白内障手术病史。血常规、血生化无明显异常,ANA谱及抗ENA抗体、ANCA、补体等均阴性,免疫球蛋白IgG 4.46,血沉、CRP稍偏高。

胃镜:胃窦溃疡:

配图5-1.webp.jpg

肠镜:进镜达30cm因疼痛未继续进镜,见直肠2处口疮样溃疡;近端大肠见小溃疡。诊断:消化道多发溃疡,白塞病。

配图5-2.webp.jpg
配图5-3.webp.jpg


胶囊内镜:胃窦溃疡,小肠见30余处口疮样溃疡:

配图5-4.webp.jpg
配图5-5.webp.jpg
配图5-6.webp.jpg

该患者,通过胶囊内镜清晰展示了白塞病在小肠多发溃疡改变。


病例4:发现食管病变

84岁,男性

主诉:间断上腹不适1周。

胶囊内镜:1.食管隆起病变;2.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伴糜烂;

配图6-1.webp.jpg
配图6-2.webp.jpg

进一步行胃镜检查,病理提示: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应患者要求,行内镜下切除术。


病例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28岁,男性

主诉左下腹痛1个月,睡眠差;结肠镜及小肠造影未见异常。

胶囊内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配图7.webp.jpg

患者行呼气试验阳性,给予规律抗HP抗溃疡治疗后痊愈。


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消化内科应用OMOM胶囊内镜,对患者进行无接触式胃肠检查,许多患者的慢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球部溃疡,小肠白塞病、小肠息肉、小肠肿瘤得以及时诊断;同时,无接触式胃肠检查对服用“双抗”药物胃肠道副作用有了直观认识,有助于针对性治疗,并正确评估双抗药物消化道副作用。